研会动态

Seminar Dynamics

生活权益

当前位置: 首页 研会动态 生活权益 正文

世博会到底“博”了谁?—记第81期博士生沙龙

更新时间:2010-04-29 10:48:00    点击次数:    作者:未知

你觉得世博会将给上海、给中国带来一些什么?“我觉得不是世博会给中国带来什么,而是中国会给世博会带来什么!世博会正在渐渐式微,中国将世博会升格了。”此话来自4月19日韩寒一篇名为《开来吧,快走吧》的博文,此文一出备受争议,文中“二线品牌”、“世博板块”等字眼更是受到一些网友的质疑。

“如果我赞美它吧,我良心不安,如果我批评它吧,我寝食不安。”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韩寒表达了他对世博会的态度。对于即将开幕的世博会,我们又如何看待?4月28日晚七点在武汉大学樱顶学生会会议室,第81期博士生沙龙以这篇文章拉开序幕。

城市:投入=美好?

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奥林匹克”的世界博览会,其影响与奥运会及足球世界杯同等重要。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远高于北京奥运会,无论从前期投资、场馆建设还是预计参加人数,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届。

“西南大旱国家才拨款1.5个亿,世博会一下就投入了450个亿,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盖鹏首先对耗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如此强烈的对比使在场气氛一下紧张了起来,电气工程学院的周旭东也从世博会主题切入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投入这么多,老百姓能从这些场馆中实际受益吗?世博会显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拿的却是普通百姓的钱,门票就不便宜,能不能去看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成问题,怎能感到美好?”他犀利地说。

此话引起了来自第一临床学院于胜波的强烈抗议,他从历史的纵横两方面剖析了世博会的重要意义,“当前的国际环境中,由于各种原因,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充分,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舞台。此外,中国举办世博会可借鉴的经验并不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世博会虽然投入多,但其利绝对大于弊,只是这种获益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的。”听到这,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王敏迅速用“北京奥运会几年后世界各国来中国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的例子论证了于胜波的观点。

形象:上海=中国?

于胜波认为,“世博会不仅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提升、城市形象的设计、上海GDP的增长,也有利于上海向国际一流城市目标迈进。”一位参与申博的工作人员曾说过,“中国在赢得世博会主办权之日起,就已开启了‘塑造’中国形象的旅程。”上海究竟能否代表中国?上海世博会的确有利于上海的发展,但能否真正提升国家形象?

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张科用一位中国记者在朝鲜亲身经历的事例反驳了这一观点,“该记者在采访期间,从朝鲜民众口中得知的人民生活”况和国家形象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样,这使他非常的失望。同样,在中国民众也不大可能向外国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又怎能向世界展现一个真正的中国?况且中国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并不多,一个上海并不能代表全中国。”

教育科学学院的王传毅还提到一些网上有关上海世博会的言论,与北京奥运会相比,此次网上对于上海世博会的负面消息明显增多。“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地域性造成的。民众对北京奥运会的认同度远比此次世博会要高,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上海一个城市的事情。”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方向的邓倩说出了她的看法。

暂且不论上海究竟具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面对规模如此宏大的盛会,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时,对于中国而言,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全方位向世界传递自己的理念、展示自己的成果,为下一轮的发展铺路,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后世博:拆馆=终结?

对上海而言,世博会是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样,由于“世博效应”,不仅房价会随之上扬,其他商品的价格也可能水涨船高,其投资和生活成本将大大提高。对一座发展中的大城市而言,要保持和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就必须有效控制城市运作成本的增速。

据最新研究报告《世博会——为上海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显示,世博会的大部分场馆计划将在闭幕后被拆除,世博园区将成为上海市中心最大的一块住宅开发用地储备。韩寒说,“这届世博会就是房奴和炒房者们开的。”对于这样讽刺意味十足的表达,于胜波认为其言论是不负责任的,只会导致民众对政府、对房地产商的仇视。#p#分页标题#e#

“房价固然会涨,但是主要是看政府的解决态度,不能一味的指责和挖苦。中央最近对于控制房价的无序增长提出了有力的策略,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发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武汉的房价不是就有所回落嘛!”来自法学院的徐巧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