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会动态

Seminar Dynamics

生活权益

当前位置: 首页 研会动态 生活权益 正文

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祭—记第83期博士生沙龙

更新时间:2010-05-13 12:52:00    点击次数:    作者:未知

5月12日,原本中午还是放晴的天空下午却下起了毛毛雨,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天若有情天亦哭”——两年前的今天,69227万条鲜活的生命在14时28分04秒悄然消失,自那一秒起我们记住了汶川地震中无数个平凡的名字:“背妻男”吴家芳;人民教师谭千秋;“敬礼娃娃”郎铮……也是自那一刻起,全中国人民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

伤口也许已愈合但疮疤却永在,5月12日晚七点在武汉大学樱顶学生会会议室中,来自十几个院系的近二十位博士生和硕士生们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理性反思共同祭奠两年前的灾难,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现场记”:那片废墟在诉说惨烈……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没有亲身经历汶川地震现场的人是不能完全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的。当晚的博士生沙龙上,两位来自四川的同学首先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可感可触的“汶川现场”。

地震现场的惨烈让来自教育科学学院、祖籍四川的王传毅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地震发生时我在成都,但仍能感受到强烈的余震,当时觉得电梯都在晃荡。”而来自城市设计学院城市系统工程的彭觉勇与北川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中学以前一直在北川读书的他,大学毕业后也曾在北川工作过。震后的第二天,他就返回北川直奔九州体育馆寻找亲人。“场馆里人非常多,情绪也比较慌乱。离开体育馆,我到达北川震区的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个体的渺小与软弱。满巷子无头的尸体,连瓦砾中都漂浮着尸腐的气味……”他满脸沉重地说道。大学毕业后曾在北川中学任教的他在震后格外挂念北川中学的孩子们,但赶到灾区后却只剩下“完全坍塌的教学楼和满地将近1000名孩子的尸体”,这一切让他感到极度的痛心和自责。

“范跑跑”:那种失职出于“本能避害”?

这场地震中英雄辈出,却也“震出”了个“范跑跑”。地震中身为教师的范美忠抛下学生的逃跑行为和贴文中的言论引发了网民热议。对他的行为网上掀起了一场论争——一方以教师“操守”的丧失对“范跑跑”行径进行谴责,另一方却以人在遇到危险时趋利避害的“本能”观点对其行为表现理解。

身为教师的“范跑跑”除了公民身份外还有一种社会身份,他的行为具有一定社会意义。“作为公民来说,他逃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做法却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王传毅在运用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以军人的“职业操守”为例进行类比。如同军人在战场上必须永远向前冲一样,任何人“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体现职业操守”。除逃跑行为外,一句“就算是我的父母我也不会救”挑战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公民虽有言论自由,但在全国人民都奋起抗灾的特殊时期,一名教师在公共场合如此宣扬自己的价值观极为不妥。”王传毅说道。

对于王传毅的理性分析和解释,来自文学院的邓伟极为赞同。但已毕业工作的张同学的观点更为中庸,“‘范跑跑’事件上,大家将关注点完全放在了他‘教师’的社会身份上,但这样会不会太过片面?还记得震中用身体保护自己孩子的那位母亲吗?虽然后来有人爆料那个孩子是私生子,但众人却只关注到母爱的伟大,而自觉地将这位母亲的社会身份抽离了出来。所以对于‘范跑跑’,我们应该多一份视角。”

“反思录”:那些漏洞需要宽容对待

汶川地震中政府的及时反应、媒体的透明报道以及全国人民的积极援助赢得了全世界的称赞与羡慕,也让灾区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有序的生活工作当中。但在成就之外,不少地方仍值得我们反思。

在第一临床学院的于胜波看来,国家对地震采取的措施的确很及时、到位,但从此次的玉树地震来看,我们并没有对经验和教训进行充分总结,老一套的思维模式仍未改变。“国家规定灾区的伤员都必须要用担架抬,但我们医院当时接待的伤员中有些只是稍稍擦破了点皮;由于没有考虑地域和海拔的因素,一些被派往灾区、年纪较大的专家虽到了灾区现场,却由于‘高原反应’而无法工作,可见,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漏洞,更经济和科学的应急体制亟待建立。”#p#分页标题#e#

于胜波的话音刚落,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陈思霞立刻反驳了他的观点。在她的看来,当重大灾难发生时,政府没有足够时间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对于政府的行动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为何不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政府的每一次行为?这样也许会给其更大的进步空间。”

会议最后,在哲学院蔡鹏飞同学的提议下,全体与会成员为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默哀一分钟。我们为逝者祈福,望生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