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会动态

Seminar Dynamics

生活权益

当前位置: 首页 研会动态 生活权益 正文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记第74期博士生沙龙

更新时间:2009-12-10 10:29:00    点击次数:    作者:未知

今年10月,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让华人再次扬眉吐气。至此,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但必须承认,这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与大陆教育与学术关系并不大,“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每年伴随诺贝尔奖的公布,人们总不会忘记这个问题:中国与诺贝尔奖为何总走不近呢?

对于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获得诺贝尔奖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作为高校科研中坚力量的博士生们又如何看待诺奖?12月9日晚在樱顶数学与统计学院会议室,由校党委研工部主办,校研究生会博士生分会承办的第74期博士生沙龙活动如期举行,来自华科和武大的优秀博士生代表就诺贝尔奖和科学精神共同进行了讨论。

标杆:他们的成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诺奖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标杆’。在众多的获奖者中,谁最众望所归呢?”主持人一发话,在场同学就纷纷谈起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我读过不少诺奖获得者的传记,最佩服的是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在我看来,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发现光电效应或是相对论,而在于他在擅于总结前人经验上的大胆想象。居里夫人为人类幸福献身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获得两次诺奖她当之无愧。”来自测绘学院的胡同学首先发言。

那些铭刻在诺奖史上的科学家们让人钦佩,而那些与诺奖擦身而过的人呢?一位城市设计学院的胡同学提出了她的疑问,“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但是他却拒绝评奖。倘若他没有拒绝他会获奖吗?”对于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事,在场同学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把和平奖颁给就任还不满一年的奥巴马,只能说奥巴马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看起来太像政治性的决定。但也有同学认为奥巴马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做出了贡献,和平奖对他来说是一个“激励”,另外他的个人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投入:彼此的差距

今年的获奖者中照例有一多半是美国人,除了文学奖之外,其他奖项几乎都有美国人独享或分享,从统计资料中也可以看到获得诺奖最多的学校多在英、美、德、法等国家。“在8位华裔诺奖获得者中,有两位为西南联大毕业生;有两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有四位在香港或台湾地区接受完高中、大学教育。为什么中国本土科学家却无缘诺贝尔奖呢?”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在场同学都陷入沉思。

来自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于胜波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国家多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基础和科研基础都较扎实。科研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没有经济基础哪里谈得上发展科研?另外,国家的科技投资虽有增长,但与GDP增长并不同步,相对于美国人均科研300美元的科研经费,中国只有不到1.2元。前期基础不牢,后期投入不够,比不上别人是自然的。”

对于华裔科学家在中国得不到诺奖在国外却可以这一问题,同学们看法各异。“学术传统和氛围是很重要的原因。与哈佛、剑桥这些世界名校的悠久历史相比,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我国大陆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这一切显然不利于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胡同学说到。除了学术传统的差异外,国内体制的局限也是一重要因素,有同学提到在最近的一次中国最高层次的国家科技奖获奖名单中,只有一位在所在单位没有担任任何行政职务。“无法全力以赴,政务缠身,如何能够做好科研?”另外,杰出人才的外流、评价标准的中西差异也客观上造成中国本土科学家未出现诺奖获得者的现状。

积淀:我们的选择

如果说国庆期间盛大的阅兵式带给国人的是自信,那么诺贝尔各种奖项的公布,带给国人的则是一种失落。这种失落在中国GDP即将成为世界亚军的时候更加强烈。

来自华科的马尧同学说到,“诺贝尔奖是代表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当诺贝尔奖又一次让我们充满失落的时候,我们多一点反思精神,肯定比跳起来去指责诺贝尔评奖的不公正更会走得长远。我们不妨从游戏中跳出来,去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测绘学院的胡同学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的现状,“中国科学家至今与诺贝尔奖无缘,既有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差异问题,也有评奖机制和条件设置等问题,而最根本的还是科研能力、技术水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就像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只能往前看,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只有实力过硬才能成为规则制定者。”#p#分页标题#e#

作为博士生,如何做好科研?不要为获奖而研究,不要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这是在场同学的共识。“我每一个项目都要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正如新近当选的华科工程院院士段正澄先生所说“要耐得住寂寞”,在时间中积淀,在寂寞中积累,自然水到渠成。“其实,无论中国科学家是否问鼎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教育经历、所在研究机构的长处,值得我们反思;那些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水平的好做法,更值得我们借鉴。这样,即使中国的科学家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也可促使中国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水平不断提升。”于同学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