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国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时至今日,戏曲艺术形式、戏曲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戏曲如何在当代焕发审美魅力、彰显文化价值,这是值得关注和思索的问题。3月20日晚,武汉大学艺术系戏剧戏曲学专业青年教师易栋做客“弘毅讲堂”第229期学术讲座,与同学们品析戏曲艺术的古韵新姿。
首先,易栋老师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化语境和戏曲艺术生态,认为当代戏曲面临困窘境况,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调适,戏曲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大的艺术表现力和发展空间。在讲堂上,易栋老师赞同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时代”表述,他认为古典文化有效的生命延续,依托于人们的温润心灵、亲和姿态,古典和时尚可以在当代文化语境、人文空间中实现融通。
接着,易栋老师探讨了当代戏曲的价值重构。在当今中国,对大多数人群来说,戏曲是陌生的,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应该思索戏曲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找寻,以及思索人文的缺失和文化焦虑。易老师提示大家关注中国文化、戏曲艺术的主体性,思索社会转型、人文建构,警醒文艺屈就商业、迎合市场的倾向。面对戏曲的评价体系紊乱、价值尺度变化,追求有别于众声喧哗的戏曲评论和研究,既具备视域包容,又不失立场鲜明。同时,易老师认为:戏曲是宜古宜今的,它内蕴着古典的精髓,又可以容涵当代新意。有志之士应力促戏曲重返时代精神、审美现场。他提出当代戏曲繁荣的基本前提包括:对文化价值底线的坚守、对艺术本体的谙熟,对传播语境的优化。
“写意传情触处春:传统之魂;满眼生机转化钧:创新之美”。易栋老师选取当代戏曲佳作解析其中的传统之魂和创新之美,他赞许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越剧《陆游与唐琬》、京剧《曹操与杨修》、汉剧《求骗记》、黄梅戏《徽州女人》彰显的艺术辉彩。他说,传统有其变动不居的一面,但亦有其不泯的精魂、原则。“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易栋提倡戏曲的古今之辩证融合,对戏曲的美好未来寄予了憧憬。
最后,湖北省京剧院演出了新编京剧《建安轶事》的精彩场次,典雅的格调、生动的细节呈现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在演出结束后还意犹未尽。此次活动在当代戏曲文化解析和艺术展演的结合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让青年学子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