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5日晚,湖北省第十四届高校青年学术沙龙在武汉大学振华楼文学院二楼一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校的老师及华中高校的学子参与了此次学术文化交流盛会。本次沙龙由武汉大学研工部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是武汉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的重点项目。沙龙以“1919与1949:新文化、新青年与新中国”为主题,立足五四运动100周年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代契机,探讨了这两件中国现当代史上最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在面临继承传统和现代性浪潮的双重挑战中,当代知识分子该何去何从等诸多议题。
(图)大会现场
武汉大学研工部学术科技与实践育人中心主任余亮老师、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方长安老师、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会胜老师、文学院严靖老师、余蔷薇老师、华中师范大学张岩泉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李雅娟老师,以及武汉大学学工办主任殷昊翔老师和兼职辅导员李冰璇共同出席本次活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00多名学子参与本次学术沙龙,另外,还有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华中高校的学子共聚珞珈,参与本次学术讨论。
会议开始,武汉大学文学院方长安副院长致辞,揭开了此次学术盛宴之帷幕。紧接着与会学子对沙龙主题进行初印象的自由解读,为三校发言人的论题做了较好的导入。
(图)嘉宾老师
一、主题发言环节
(一)
首先发言的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姚璐雅同学,她的发言主题是《试论旧体诗词对当代文化发展的价值》,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释论点:新文化运动以来旧体诗词的传播与接受概述;优秀旧体诗词在当代社会的作用;现代性浪潮下旧体诗词对当代文化发展的意义。姚同学认为旧体诗词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是难以被取代的。
华中师范大学的张岩泉老师认为此次发言论点清晰,论据较为扎实,字正腔圆,若能进一步贴切“新青年”主题的论证则更好。
(图)姚璐雅同学发言
(二)
随后发言的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谭复同学,他的报告题目是《文化·中国:勉励青年,展望未来——晚生代作家创作新变与社会主义精神遗产承传》。作为一位武侠小说爱好者,谭复同学从自己的硕士论文拟题切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从石一枫的长篇小说《借命而生》谈到70、80后青年作家所表现出的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他指出了五四传统遗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嬗变,并对社会主义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具有有效性这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武汉大学的严靖老师首先肯定了他以个人阅读经验为切入点的方式,认为展现经验话语能避免他人的、新闻的、光环的一致论调。更加切合新青年在新时代中的精神体验。进而指出学术研究中应避免仅用思想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的惯式,还需要关注到其他因素,警惕用一部作品反映一个时代的尝试。
(图)谭复同学的发言
(三)
第三位发言人是武汉大学的张静雅同学,她的报告题目是《1919-2019:中国青年的文化身份焦虑与文学话语找寻》。张静雅同学以现代青年文化的焦虑切入问题,首先聚焦于中国近现代文人文化身份焦虑的成因,接着从文学话语中解读出文人找寻身份的形式,最后分析了自我身份认同形成的方式,以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家为例,论证了此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的李雅娟老师认为张静雅同学的发言表达流畅,层次清晰,内容包蕴了中国近一百五十年文人的身份观,运用了大量文学文本作为例证,极大充实了论题,倘若能就一个更小的切入点进行论证则更好。
(图)张静雅同学发言
二、小组分享与自由讨论
在主题发言结束之后,沙龙迎来了短暂的中场休息,紧接着便进入了小组分享和自由讨论环节。
(一)小组分享
首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张佳程和张来栋同学进行发言。发言紧扣五四运动的主题,阐明了五四运动的除旧取新重要性,以及其对于现当代青年精神生成的决定性作用。
紧接着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曾宇宁和冷翰林两位同学发言。发言从个人对五四的认识体验出发,展现了从高中到研究生学习期间不同时期对五四形成的不断进步的认识,他们将五四的新青年精神视为光芒万丈,影响昭著的时代最强音。
最后进行分享的是武汉大学李玫琦和姜修翔两位同学。李玫琦同学从文学角度出发,重点谈论了五四年代两种精神资源对当今时代的借鉴价值;姜修翔同学的发言则另辟蹊径,以小见大,立足于自身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知识积累,从鲁迅收藏瓦当的爱好说到新青年对旧文化的态度,提出了供同学后续思考的问题,即五四之际的知识人对待新旧文化的态度问题。
(图)华中师范大学小组分享人发言
(图)华中科技大学小组分享人发言
(图)武汉大学小组分享人发言
(二)老师点评
在每一轮小组分享结束之后,李雅娟老师、严靖老师、张岩泉老师分别对三个高校的小组发言进行了点评。
李雅娟老师认为同学们的发言都很“对”,但仍缺乏真实的体验。因此在以后进行学术交流时最好能摆脱官方的话语,充分展现青年学人自我思考的自信与能力。
严靖老师提示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与交流中要更重视展示自己真实与自我的想法,要试图回到历史时空与事件对话,并推荐了柯文的著作《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张岩泉老师还针对姜修翔同学的发言评论道,虽然鲁迅曾呼吁青年“少看或不看中国书”, 但他对古代文化有时是“只做不说”,这提示大家在学术研究中要注意材料产生的时间、场合及其所针对的人群。
老师发言之后,现场互动较为积极。来自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学的王海龙同学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虎同学对学术沙龙的主题和发言内容分享了自身独到的看法。
(图)老师点评
(三)观众互动
老师点评之后,现场观众积极互动,踊跃发言。来自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学的王海龙同学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虎同学对学术沙龙的主题和发言内容分享了自身独到的看法。
(图)写作学王海龙进行分享
三、结尾
小组分享与自由讨论之后,武汉大学余蔷薇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对本次沙龙的诸多创新点及成功之处给予肯定。
(图)余蔷薇老师总结发言
随后,五位指导老师经讨论评选出华中师范大学的谭复同学为本次沙龙的“最佳主题发言人”;五位指导老师及来自三所高校的三十位大众评委进行投票,共同评选出武汉大学姜修翔同学、李玫琦同学为“最佳分享者”。
(图)会议落幕,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