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楚天都市报头条报道了一起由武汉大学杨冰香老师协调并执行负责、武汉大学健康学院研究生杨芳、戴丽静参与的树洞救援活动(见图一,图二),武汉大学树洞救援小组与多方联合行动,救下了两条年轻的生命,而这次报道的救援行动只是多次行动中的一例。
图一 楚天都市报头条报道原文(一)
图二 楚天都市报头条报道原文(二)“树洞”一词源于古老的童话,传说在心中藏有秘密的人,会找到树木中的树洞进行倾诉,然后用泥巴封住洞口,树洞便会守口如瓶。在当代,人们常在微博、知乎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倾吐自己的想法,社交平台也成了抑郁症患者倾诉秘密和烦恼的“树洞”。
2018年,黄智生教授在国内发起了“树洞行动”,联合了国内外的精神健康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参与抑郁症的网络干预、救助及抑郁症与信息化技术的联合科研活动,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杨冰香、王晓琴老师带领的团队是早期参与树洞救援组织的团队之一。“树洞行动”利用自杀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树洞智能机器人,监控微博信息,识别并对自杀风险6级以上的人群进行干预,自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已对超过760人次进行了网络自杀救助,其中超过320人次获得了有效救助,被三十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此次救援活动针对的是抑郁症的自杀人群,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抑郁被越来越多人认识。那么它到底有多严重呢?研究显示,抑郁症的危害性大,主要体现在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和高共病率,有超过90%的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10倍。2014年的统计里,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自杀者中,80%的人患有抑郁症。在5年后的今天,这些数字在不断增高。尤其近些年,“自杀”“抑郁症”这些关键词一次又一次的在报道中出现,每次总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健康中国”的提出促使全民关注健康,并且让我们意识到促进健康是国家、社会、个人及家庭的共同责任与行动。秉承着关注精神健康、促进精神健康的原则,武汉大学健康学院杨冰香、王晓琴老师带领的精神健康团队一直在针对抑郁的信息化干预相关课题进行研究。此次树洞救援活动便是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黄智生教授带领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的线下救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支持下,杨冰香老师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精神健康促进,于2015年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基于APP的医院——社区双向联络的抑郁综合防治模式研究”并如期结题;参与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刘忠纯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抑郁症复发的预警体系建立和综合干预策略研究)。2018年8月,武汉大学精神健康研究团队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黄智生教授团队签署了联合科研平台合作协议,开展了系列合作与研究:分析了树洞消极留言信息的自杀、认知特征,探讨应对措施,并联合指导了本科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研究生的精神健康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共同开展抑郁的线上线下联动危机干预研究,抑郁症肠-脑轴机制研究,以及构建抑郁症认知解构智能机器人。
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卫健委的工作重点内容中,精神健康促进、精神障碍防治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都是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联合海内外资源,加强同医院-社区的合作,深入开展精神健康同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研究,可以为解决人们精神健康问题提供基础。
在大家关注这些新闻报道的时候,希望大家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花多些时间、多点耐心、多点关怀来倾听他们心里的诉说,降低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多些尊重、多些宽容和多些关注患有抑郁症群体,重视抑郁症患者的危机干预、预防、治疗和康复。
附:
楚天都市报原文链接:https://epaper.ctdsb.net/dsbcyb/html/2019-05/17/node_2.htm?from=groupmessage#ban5?mobid=jI7b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