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著名文学评论家、《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老师来到我院,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以“作为一种文本的文学批评”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由我院方长安教授主持,多位老师、硕博士参加了讲座,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韩春燕老师)
韩春燕老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思考——“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她提出,大多数的批评家,不仅要对作家负责,还要为这个时代服务,要做到引领审美走向,塑造审美品位。而文学批评,它本身也是独立的,这种独立的文学文本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并不是一种依附于作家作品而存在的文本。
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韩主编又结合自己作为期刊编辑的经验讨论了文学评论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步骤。第一步是进行阅读,阅读是评论家以自己的生命经验去感受体会另一段生命经验的过程,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第二步是分析,这就需要评论家在更广阔的视野里进行认知。这一步与作品密切相关,但也有超越作品的部分,在这个部分中评论家应该在作品上打上生命的烙印,把理和道用很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她提出这需要天生的才华和后天的训练,一直以来,我国的文学评论有着深厚抒情的传统,评论家往往可以像元帅一样进行指挥“千军万马”,这是一种文字上的境界。但是反观现在国内的文学评论,往往被西方的理论束缚住了手脚,缺乏评论家本人的生命体验。而文学评论的第三步就是评论家借他人的作品,来进行自我言说,释放自己的生命体验。
韩主编指出,在她的编辑审稿过程中,有时会看不到评论家个体的生命,而是一种冷漠的、麻木的、机械的理论处理,缺乏魅力和境界。把西方的理论当作一种工具,就更难以使文学评论散发出应有的生命和光彩。
在随后的讨论中,方长安教授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文学批评想要有尊严,就不能成为作家的吹鼓手和工具,真知灼见和“入心”、“入情”、“入理”的评论才是真正的时代之所需。叶李教授则以“新伤痕叙事”为切入点,提出了“好的批评是有介入性的”这一观点。现场的同学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就文学评论应有的态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场讲座不仅打开了现场很多同学的学术视野,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家对文学评论者这个身份的认知。
(图/文 刘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