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福祥教授做客文学院五楼多功能报告厅,带来了题为《复制、型变及语言区域》的讲座。我院师生踊跃参与,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吴福祥教授的研究兴趣是历史语言学、语法化理论、语言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在语法化、汉语历史语法以及汉语方言语法史方面,他的研究在海内外颇富影响。吴教授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产生语言接触时,会出现语言复制和借用的现象。他提出,“借用”和“复制”的差别的特征在于是不是包括语音,如果包括语音就为“借用”,不包括就为“复制”。在清晰定义了“复制”的基础上,吴福祥教授提出了“语法复制”的概念。语法复制包括意义复制、结构复制、择一和构式重组。其中,“我比较得意的式构式重组,近几年来学界都比较支持我的理论。” 吴福祥教授利用汉语的正反问句进行了说明,例如汉语中“吃不吃”、“来不来”,在民族语言苗语、勉语等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汉语正反问句,在汉语的民族语中除几个藏语支之外,都受到了汉语的影响。除此之外,吴福祥教授还举出了“动词重叠(VV式)”等汉语特有的结构,但是中国境内的民族语言拷贝了汉语的结构,吴教授指出:“语素和汉语没有关系,只是这些语言中的语法结构拷贝了汉语的结构。”“接触引发的语法化,会产生语言的型变。”吴福祥教授说到,一个语言的语法系统(主要是句法系统)受另一个语言的影响而发生整体型重组,以致发生结构类型的改变。是一个历时过程,某个双语社团使用另一种语言,其内部句法系统发生了重组,以致高度相似于该双语社团的另一种语言。“型变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先是句子和小句,再是短语,最后才是影响到词。”语言型变不仅仅是个体现象,很多语言都会出现“型变”的现象。
紧接着,吴福祥教授提出来“语言区域”的概念:“一个地理区域的不同语言之间具有结构相似性,但它包括若干语言,来自不同的语支。”吴教授用图示列出了很多语言区域,例如巴尔干语言区域。但是,语言区域如何产生?这成为了研究语言区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吴教授通过对均值欧洲语和大陆东南亚语言区域的讲解清晰地告诉我们语言区域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均值欧洲语的定义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11条特征来定义语言区域。吴教授坦言:“英语其实是一种很怪的语言,只是我们原来不觉得。”这些语法特征从通俗拉丁语演变而来,再到法语的扩散,又被日耳曼语复制,而日耳曼语与斯拉夫语地域很接近,也影响到了斯拉夫语系,最后扩散到整个欧洲语法,共享语法演变。除了均值欧洲语言区,吴福祥教授还高度评价了大陆东南亚语言区,他借用Dahl“大陆东南亚如果不是最好的,但是也是最好的语言区域之一”。吴教授告诉我们:“研究语言,肯定离不开大陆东南亚语言区”。
之后,吴福祥教授还对讲座中提出的“语法复制、型变、语言区域”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语法复制是一种语言(复制语)仿照另一语言(模式语)的某种语法模式。它是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的重要机制。型变是一个元的语法系统受另一语言影响发生的全局性重组。它是语法复制的后果或产物。语言区域的重要特征是一个地理区域的不同语言之间具有显著的结构相似性,而其原因和动力是包括语法复制在内的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
吴福祥教授精彩的讲解也给在场的学生带来了很多启发,现场提问此起彼伏。虽然讲座时间有限,但是吴福祥教授有问必答,现场掌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