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文学院研究生会特开辟全新专栏“有匪君子”,
聚焦优秀学子,展现青春风貌。
人物简介
李玫琦,武汉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担任文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曾获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研究生等奖项。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汉王充《论衡》曰:“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李玫琦学姐治学如治玉,一切一磋一琢一磨,琢尅间雕刻自我,打磨下绽放华光,其本不失,蓦然回首时方发现,失去的边角终究铸就了更好的自己。
治玉,要的是沉静稳重,目标明确,一以贯之。在李玫琦学姐眼中,治学亦是如此。在研究生阶段,她参与了教研室两位老师主持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分别有关版本学研究与新诗史料研究,在此期间夯实了自己的史料学研究基础。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她并没有停下思考,而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了两篇与史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哪怕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她也用匠人般的精神认真地对待每一篇课程论文,并积极进行投稿发表——她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目标。国奖便是她前行道路上一枚理所应当的勋章。
这枚勋章的来之不易只有个中人自己知晓。在谈到申请国奖的经验时,李玫琦学姐表示,国奖的“硬指标”就是论文!文学院对硕士新生的要求是一篇论文,硕士老生为两篇论文,在毕业标准之上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参选者的学习成绩也必须达标,两者缺一不可。除此之外,文学院评选国奖时也十分重视申请者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工作经历。学姐叮嘱:有志于申请国奖的同学,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不宜“两耳不闻窗外事”,还要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我。
明心见性,行稳致远
知晓李玫琦学姐不仅在科研学术上出类拔萃,更在研二期间荣膺文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笔者不禁向她问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疑惑:该如何充分利用研究生本就紧张的时间,平衡学习和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不是说学生工作和学习之间有什么冲突矛盾,而是要明确自己参加学生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在哪,不要随波逐流,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权衡就可以了。”学姐坦言。
在她眼中,研会的工作从不仅仅是浪费钻研学问的时间。“如果从丰富履历的角度出发,就必然要在学习之外多参加各种活动的。”谈及参与研会工作的原因,李玫琦学姐毫不避讳地说,“最主要也是注意到自己在个人性格、社交经验等方面的某些欠缺。”在院研会工作的两年时间中,她努力拓展交际圈,结交了一群有趣的朋友,这段宝贵的经历也让她对自己的为人处世、思维习惯、工作风格以及人生方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挖掘出了一个更完整的自己。于是,她将课外工作也化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动力:“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的社交圈更窄,所以参加学生工作也有助于调剂生活,释放压力。”不见本心,学法无益,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迈出更坚定和稳健的步伐,路才能走得更宽,更远。
见贤思齐,抱诚守真
身教重于言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李玫琦学姐的导师是金宏宇老师,金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底对她形成端正认真的学术态度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金老师平常工作繁忙,但每当她有学术上的困惑需要向老师请教时,他总是会很认真耐心地给予回复。提到恩师,学姐心中只有感恩:“作为初出茅庐的研究生,我在硕士三年学业路上跌跌撞撞走过不少弯路,感谢金老师一直以来的宽容、鼓励、支持和帮助,让我渐渐明晰了自己的方向。”
谈到如何跟导师相处、交流时,李玫琦学姐认为跟导师的相处方式要依据各个导师的个人风格而定,但无论如何,真诚的态度、积极的姿态,一定能够拉近与导师之间的距离。如果最初不知道如何与导师交流,以学术问题来“破冰”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可以先就自己的课业困惑、论文撰写等问题与老师沟通交流,等到更熟悉以后,也可以向老师请教关于职业或者人生方面的问题。”
石以砥焉,璞润成华
犹玉在璞,其辉熠然。人皆有焦虑的时候,李玫琦学姐自然也不能免俗,但对于她来说,焦虑却像是磨玉的砥石——璞玉要散发光泽,免不了一番砥砺琢磨。
学姐不吝分享了一些自己面对焦虑的“小妙招”:通过跑步、美食或者狂刷一些“高甜无脑”的电视剧、综艺来解压。“我们无法完全排解和摆脱焦虑,能做的唯有思考如何在焦虑、纠结、迷茫等负能量侵袭下按部就班推进任务。”李玫琦学姐态度豁达。
学姐有记手帐的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她给自己列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设置“ddl”,然后强迫自己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借此走出负能量的阴影——解决焦虑的源头就是解决焦虑的最好办法。就像她所说,焦虑是因为未知,所以只有赶紧行动起来,push自己往前进,问心无愧即可。
“不乱于心,不畏将来。”李玫琦学姐一路遵循本心,怀抱真诚,像一颗玉石,含章未曜,将自己投进时光的缝隙中细细打磨,唯有接触过她的人,才能感受到那蕴藉的光泽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