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Faculty Style

研途榜样

当前位置: 首页 院系风采 研途榜样 正文

【文院】湖北省第十五届华中高校青年学术沙龙顺利举行

更新时间:2020-11-21 22:39:16    点击次数:    作者:张荻

2020年11月17日19:00,湖北省第十五届华中高校青年学术沙龙成功举办。为贯彻国家秋冬季疫情防控指导意见,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校的老师及华中高校的青年学子们利用网络会议平台,线上参与了此次学术文化交流大会。本次沙龙由武汉大学研工部、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会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协办,是武汉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的重点项目。沙龙以“创伤•记忆•拯救:灾难书写的边界与尺度”为主题,以2020年上半年席卷全球的疫情为背景,探讨了灾难的个体、民族与人类记忆,历史视野中的人类灾难以及灾难书写的情感伦理和叙事伦理等诸多议题。

[图]沙龙主题.png

武汉大学余蔷薇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林翠云老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岁涵老师共同出席本次活动。此外,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多名学子也一同参与了此次线上学术沙龙。活动开始,来自武汉大学文学院的主持人赵妍楠致欢迎词,介绍到场嘉宾老师以及活动流程,并对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进行了阐释,为三校发言人的论题做了很好的导入。

一、主题发言环节

(一)

首先发言的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钱银苗同学,她的发言主题是《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之中庸之道》。钱银苗同学用一组图片引入主题,并引用约翰•多恩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诗探讨灾难书写的边界,而后引经据典对“中庸”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中庸之道”是灾难书写尺度的方法论。钱同学认为,灾难提示我们要敬畏自然、珍惜生命、守望相助。

武汉大学的余蔷薇老师首先提到钱银苗同学发言很精彩,发言开头用图片很快将听众带入灾难语境,整个发言也很切合本次沙龙的主题。其后余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认为内容上欠缺具体学术见解和相关文学作品联系,更偏向于宏观介绍而缺少学术问题的探讨。

钱银苗同学发言.png

钱银苗同学发言

(二)

随后发言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李昊宸同学,他的报告题目是:《疫情文学的过去与现在——以建安、庚子疫为例》。李昊宸同学从三个层面出发讨论了疫情文学,分别是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文学发展、庚子年新冠疫情及疫情诗词的展开以及疫情文学由古至今的转变及瞻望,其中详细分析了建安二十二年疫情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以及官方话语影响下庚子抗疫的同质化书写。他提出了疫情文学由统一话语向多维话语格局转变,且要敏锐关注灾难文学中的新风向。

华中科技大学的林翠云老师认为此段发言内容完整,层次清晰,符合主题报告形式,并肯定了内容史料详实,但也指出这一发言对本质的思考有点浅尝辄止,可以进一步思考主流官方话语和精英话语。林老师更进一步提示到,目前能了解到的史实是经过筛选后幸存的碎片,史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存疑,面对历史的思考应更复杂多元。

李昊宸同学发言.png

李昊宸同学发言

(三)

第三位发言人是武汉大学的姚思宇同学,她的发言主题是《“战疫”的正道——电影< 大明劫>的“战争/灾难”叙事及其思想意义》。姚思宇同学首先说明了该主题论文的写作背景,谈到自己疫情期间的经历感受,并引出了研究对象——电影《大明劫》,随后从电影内容入手,对情节进行了仔细梳理和分析,并以“逆行”为分析主线,剖析了主要角色的特质,从而阐释了“公”“私”关系,提出了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真正立足个人生命本位,走好“公”的正道。

华中师范大学的岁涵老师点出姚思宇同学的发言突出了“逆行”这一关键词,认为发言人对电影的解读是很细致的,但观点的提炼不准确,“逆行”与“战役的正道”不对应。另外老师提出发言中提到的共同体和个体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建议可以继续研读公私的关系。岁老师在点评中也强调了本次沙龙的学术性,提示同学们在研究时要准确提炼自己的观点,明确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思路。

姚思宇同学发言.png

姚思宇同学发言

二、小组发言环节

在主题发言和老师点评结束后,紧接着进入了小组分享环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6位小组发言人围绕拓展题目依次陈述观点。

(一)小组分享

首先发言的小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刘鲜鲜和姚璐雅同学。刘鲜鲜同学的发言紧扣“灾难文学”的主题,对万历年间松江地区水灾的文字叙事进行考据分析,并总结出个体对灾难记忆的片面性以及对灾难治理的贡献性。姚璐雅同学由《定山堂诗馀》出发,研析了龚鼎孳的贰臣文人思想。

第二组发言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林妍和苏玮同学。林妍同学以加缪的《鼠疫》一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灾难中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和人类记忆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强调了人类共同体以及灾难记忆的价值。苏玮同学的发言以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探讨了战争灾难、民族创伤以及命运共同体,并对作者和小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二组的发言人都肯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最后发言的是武汉大学的廖荷映和徐郁明同学。廖荷映同学探讨了闻一多《荒村》中的废墟描写,对整首诗的冲突修辞、情感格律等特征进行了详细地阐释,提出《荒村》中的废墟描写的作用与效果。徐郁明同学从侵华战争的书写出发,对当今侵华战争的记录进行了分析。

小组发言1.png

小组发言2.png

小组发言

(二)老师点评

在三个小组分享结束后,余蔷薇老师、林翠云老师、岁涵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

余蔷薇老师对三个小组提出了针对性的点评。老师认为华中科技大学两位小组成员的发言很精彩,研究对象明确,也结合了自己学科的特点,考证细致,但主要停留在现象层面的梳理,应该更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武汉大学的廖荷映同学对《荒村》中废墟描写的解读深入,是一种很好的做研究的方式,并提示徐郁明同学可以考虑加入非虚构文学的内容,深化问题意识;华中师范大学的两位同学发言内容主线比较相似,以大的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一本书为例进行研究,应该继续细化。

林翠云老师提出,此次活动大家准备得有点匆忙,呈现的内容与主题关联不大,也太过于宏观,建议同学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可以深入思考这几个主题,进行延展。

岁涵老师进一步提出,学术研究不是诗词赏析,同学们要具备学术研究问题意识,要对有些概念进一步探究理解。此外,老师也提示到文学不应该是孤立的,同学们要多了解历史、政治、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举了“香港问题”叙事话本的例子,说明历史的建构应是多维的。此外老师也建议同学们多读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余蔷薇老师点评发言.jpg

余蔷薇老师点评发言

三、总结环节

小组讨论和老师点评环节之后,三位指导老师分别提名了一位“最佳主题发言人”和两位“最佳小组发言人”。最终,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李昊宸同学全票当选本次学术沙龙“最佳主题发言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刘鲜鲜同学也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获得“最佳小组发言人”称号,来自武汉大学的廖荷映同学和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苏玮同学票数持平,与刘鲜鲜同学一道被评为“最佳小组发言人”。

最后,武汉大学的余蔷薇老师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总结,提到本次学术沙龙的选题很好,特别切合现实,具有现实关怀意识;而发言内容也体现了更强烈的多学科参与意识。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对主题的概念——创伤进行界定,问题意识还不突出,部分发言缺乏学术研究的高度,建议同学们可以从较小的切入点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学术问题。余老师也表示期望下一次的学术沙龙活动。

至此,湖北省十五届华中高校青年学术沙龙圆满结束,我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