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Faculty Style

研途榜样

当前位置: 首页 院系风采 研途榜样 正文

【测绘】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第四届“乐群学术之星”——孙章宇

更新时间:2020-03-25 15:26:20    点击次数:    作者:测绘学院研究生会

引语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第四届“乐群学术之星”的评选秉承“乐学测天地,群享绘未来”的理念,依据申请人在2018年9月1日-2019年8月31日期间“发表论文总数量”“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学术论文影响因子总数”“主持科研课题数量”“申请专利数量”与“国家级奖项数量”等科研指标,评选产生6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第四届“乐群学术之星”。为更好地发挥其模范作用,为同学们解答学术方面的答疑和带来指引,学科部采访了6名“乐群学术之星”,本期介绍的是2018级硕士孙章宇。

人物简介--硕士篇

孙章宇,男,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18级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流层关键参量建模,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学生一作的身份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包括SCI论文5篇,二区期刊论文4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多源数据的高时空分辨率全球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雷军奖学金和一等学业奖学金。

科研事迹

No.1

Q:举一个例子谈谈你在学术科研中碰到的某个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A:我现在就正处在学术科研的瓶颈期,而且还没有得到解决。原因是,我目前的研究方向已经十分成熟,能够做的东西所剩无几,很难再做出创新的东西出来,而我在发表了这几篇论文之后,也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简单的说就是,我目前的学术研究已经做不下去了。我的导师和我的师兄都在劝我换方向,建议我做一个新的科研方向,这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最麻烦的是,我现在还没有找到我想研究的新方向。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我选择了去国外留学,期望通过学习外来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不是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学科知识体系里面,而是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寻找到自己研究的新方向。

No.2

Q:发的第一篇文章应该是记忆犹新而又充满激动的,谈谈你与人生中第一篇科研文章的小故事吧。

A:第一篇论文被接收的时候确实很激动。我的第一篇论文是一个四区期刊的SCI论文。在这个论文被接收之前,曾经被四个不同的SCI期刊拒过。这篇论文的投稿过程一波三折,两个杂志甚至初审都没有过,还会接到审稿人激烈的批评言辞,文章也前后重做过,重写过。在后面投那个四区SCI,终于收到的不是拒信而是修改信的时候,就好像是在漫长的漆黑的夜里走过之后,终于看到了希望。在后面论文终于被接收,并且被刊登出来的时候,看着自己被精美排版的论文,就好像付出了那么多努力,被拒绝过那么多次,失败了那么多次,终于在最后获得了成功一样的喜悦。

No.3

Q:做科研这么久,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心里肯定积累了很多话,不妨趁这个机会说出来,说不定很多人会有共鸣。

A:在没有论文的时候,觉得做科研一切都是以发表论文为大,然而在发表了几篇论文之后,却又开始重新思考研究生科研的意义。在旁人看来,我似乎发表了不少论文,可是当我看着那些论文后面的引用次数永远是零的时候,似乎又感觉自己好像其实什么科研成果都没有做出来。写的文章没有人看,没有人引用,做出来的东西无法工业化,商业化,没办法落地,为经济发展带不来任何实用的效力,自己做的科研工作又有什么价值呢,似乎除了让自己的简历好看点,为自己未来有可能找工作或者评职称带来一些便利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用了。似乎大家奋斗的理由不是科研,不过只是发表论文罢了。

但是,在中国目前这种评价机制的大环境下,大家确实又背着论文的压力,评职称申请基金,已发表论文数量永远是最重要的指标,甚至于我们这些学生没有论文也毕不了业。可就算是这样,还是希望大家在已经拥有毕业资格论文的情况下,可以在科研之余,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现在所作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毕竟,一个人做科研的初衷也许就能决定他的格局。

有的人做科研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也许他到最后可以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有的人做科研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也许他到最后可以拿到诺贝尔奖。而我也希望自己做科研的目的,不是仅仅局限在发表论文评职称找工作那么小的格局上,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真正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做一些可能为国家发展,为人类进步,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十分微小的,贡献或者改变的科研吧。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