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第十届“师道相承 德满珞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颁奖典礼在人文馆主厅举行,校长窦贤康院士、党委副书记赵雪梅及各院系师生代表出席颁奖典礼,我院夏军教授荣获“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夏老师学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总工程师穆宏强博士受邀到现场为导师颁奖。
颁奖典礼之前,校领导与前九届获评的好导师代表进行了座谈,我院教师伍鹤皋、申明亮、熊立华、程永光、周伟受邀出席。

第十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颁奖现场学院师生代表合影
至此,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共举办十届,学院共有王均星、伍鹤皋、申明亮、熊立华、程永光、邵东国、周伟、槐文信、李典庆、夏军十位老师先后获此殊荣。
附十位获奖老师介绍:
夏军教授是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发展中国家专门委员会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曾任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水资源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时变非线性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等10余项。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40余篇,EI收录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际上,2011年获“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2014年获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IHP-Volker Medal)”;2019年获“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会士(Fellow)荣誉,被评价为“在水文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应用他的研究和水文学知识,使得社会受益”。

李典庆教授现任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现任国际岩土工程安全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风险评估与灾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发表SCI 论文100 余篇,SCI引用2000余次,H指数=28;有3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Hot Papers),1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研究成果获2019年国际岩土工程安全协会突出贡献奖(GEOSNet Award)、2015年国际岩土工程安全协会青年科学家奖(GEOSNet Young Researcher Award)、教育部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排名均第1)等。为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和岩土工程学科发展、提升岩土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做出了理论贡献。

槐文信教授是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程教指委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环境生态水力学组副组长,SCI收录期刊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副主编,水利学报等编委。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水力学。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省部级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12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8本。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1项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CropImg]image007.jpg](/__local/1/BC/DB/3C532315B1FD1385E14E69AE912_E507AC2E_9897.jpg?e=.jpg)
周伟教授是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光斗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汪闻韶青年优秀论文获得者,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水工高坝结构的宏细观变形机理、流变模型与数值仿真方法;稳定分析理论和连续-离散耦合数值分析方法;高混凝土坝的大型有限元温度应力仿真分析理论与温度控制以及高混凝土坝与复杂地基的抗滑稳定分析理论与数值仿真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高坝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果应用在30余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高坝结构的设计、变形预测以及稳定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邵东国教授是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高级研究学者,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理事,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评审专家等。长期坚持教书育人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南水北调重大水专项等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EI收录100余篇,出版《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复杂系统理论》《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调度决策理论与应用》等专著多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2001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称号。
![[CropImg]image011.jpg](/__local/E/17/2F/96EC52D55309EF624C7D57B4274_C6DB2A29_10FE6.jpg?e=.jpg)
程永光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6项,培养博硕士生40余名。被评为武汉大学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7年度武汉大学“第九届教学杰出贡献校长奖”,2018年度“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他热爱教书育人,以帮助学生实现理想为己任,引导学做“有理想、会思考、素质高、知识广、能力强、团结合作、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大学生;他因材施教,精益求精、言传身教,既严格指导学生学业,也热心照顾学生冷暖;其“理工科大学生学业成功之道”“研究生应该读的8本书及决不能犯的1个错误”的演讲广受武汉大学及国内兄弟院校学生的欢迎。

熊立华教授现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珞珈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流域水文模型和非一致性水文频率分析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及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1)、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3)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4)。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SCI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包括《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非一致性水文概率分布估计理论和方法》《珠江流域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

申明亮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电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与系统仿真教学及科研。先后参与或负责三峡、水布垭、龙滩、向家坝、溪洛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施工科研项目。先后主讲《水利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系统仿真技术》等多门本科、研究生课程。曾在相关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内容为面板堆石坝料场规划及施工过程仿真、土石方平衡、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等。随着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兴起,也投身由市政施工等引起的交通疏解仿真研究。

伍鹤皋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水利水电学院水力发电工程系副主任,现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站压力管道信息网主任和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他长期从事水电站压力管道和厂房结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迄今共培养了10多名博士生和80多名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编写了专著4部,主编和参编教材、规范5本,2003年至今连续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龙滩、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站工程,为我国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CropImg]image019.jpg](/__local/D/91/8E/F4DB63DE5F7F7594A4F257A0E0D_D9493563_93C9.jpg?e=.jpg)
王均星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工程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水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先后承担国内外大型水工模型试验项目40余个、科研项目70余项,遍及全国各水利大省和主要流域。曾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第八届优秀工程勘察奖(铜质奖)等,曾经荣获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国家资助和全国比赛奖十余项。
![[CropImg]fda1d9e87caec9038bb9ffc191e10b12.jpg](/__local/2/2A/DE/A8EFF8A6B7C234379CB37A5D03A_958DC61C_3085A.jpg?e=.jpg)